新航道-用心用情用力做教育!咨询热线 400-900-9767

客服中心 课程中心 校区网点 奖学金 资质证书
新航道北京学校

400-900-9767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频道 > 英国 > 帝国理工2025面试大变革:申请难度加大!

7029

帝国理工2025面试大变革:申请难度加大!

发布时间:2025-10-30 关键词:帝国理工2025面试大变革

摘要:2025年的帝国理工,却比往年更 “难搞”:面试环节迎来全面洗牌,不仅平台换新、准备时间砍半,连筛选逻辑都藏着新门道。

 

每年申请季,帝国理工(IC)都是全球留学生眼中的 “高冷男神校”—— 的学术实力、硬核的工科商科优势,让它成为无数人冲刺的目标。

 

但 2025 年的 IC,却比往年更 “难搞”:面试环节迎来全面洗牌,不仅平台换新、准备时间砍半,连筛选逻辑都藏着新门道。不少想赶 9-10 月波申请的学生发现,往年 “提前递申” 的策略彻底失灵,反而有大批人栽在新面试流程上。今天就来拆解 IC 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及想拿到 offer 到底该往哪发力。


一、面试 “大换血”:从 Kira 到 Shortlister,变的不只是平台
IC 这次面试变革,最让申请者措手不及的是 “工具迭代”—— 用了多年的 Kira 面试平台被彻底放弃,换成了原本用于企业招聘的 Shortlister 平台。这不是简单的 “换个软件”,而是从准备时间、防作弊机制到题型流程的全方位调整。


先看 “时间暴击”:过去用 Kira,学生能有 7 天时间熟悉平台、打磨回答;现在换成 Shortlister,准备时间直接压缩到 3 天。对还在兼顾学业、实习的申请者来说,3 天要完成身份验证、流程模拟、回答构思,时间紧到 “手忙脚乱”。


更关键的是 “防作弊升级”。IC 放弃 Kira 的原因很直接:这个平台的漏洞早已被 “钻透”—— 有学生通过技术手段提前获取面试题,双开屏幕边看笔记边答题,甚至用 AI 生成标准答案后照读。结果就是 IC 收到大量 “模板化回答”,比如清一色的 “IC 学术实力强,能帮我提升自己”,根本无法判断申请者的真实能力。


而 Shortlister 从根源上堵死了这些漏洞:平台自带严格的人机检测 + 人工审核机制,一旦发现申请者语速异常、眼神飘忽(疑似照读)、屏幕有额外操作(双开),会直接标记给审核官;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是 “视频面试 + 技能评估” 二合一的工具,流程丝滑不卡顿,连 “靠掉线卡 bug 争取时间” 的操作都行不通。


目前 Shortlister 的面试流程已经明确:点击 “Get Started” 后完成身份验证,接着可以无限次进行模拟练习(这点对不熟悉平台的学生很友好);正式面试包含 “视频问答 + 书面练习” 两类题型,不同专业题量有差异,但多数专业是 5 道题左右,整体控制在 20 分钟内。需要注意的是,像 “你的申请动机”“如何解决过往困难” 这类高频题,准备时间只有 20 秒 —— 这对 “临场应变能力” 的考验,比往年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二、IC 筛选的核心:不是 “绩点机器”,而是 “能创造影响力的人”
很多申请者疑惑:IC 每年申请量爆炸,985 均分 88+、英本一等学位的学生一抓一大把,到底凭什么筛选?这次面试变革,其实把 IC 的筛选逻辑摆得很清楚:比起 “完美背景”,更看重你的 “思维方式” 和 “潜在价值”。


过去,不少学生靠 “精修文书” 过关 —— 把经历包装得天花乱坠,却没体现真实思考。但现在 IC 的筛选标准变了:从文书到职业规划,再到视频面试,每一步都在排查 “背稿选手” 和 “模板化申请者”。比如你说 “参与过创业项目”,只罗列 “负责市场推广、拉到 10 万投资” 是没用的;IC 想听到的是 “这个项目解决了什么社会痛点?遇到资金断裂时你是怎么调整策略的?如果落地,能给用户或行业带来什么改变?”—— 这些能体现 “学术转实践”“利他思维” 的内容,才是加分项。


IC 要的,是 “能代表 IC 气质的人”:符合学校提倡的 “创新、影响力、国际化” 三大关键词。具体来说,有三个核心要求:


●  思维深度:能结合商业或学术场景分析问题,而不是单纯 “罗列经历”;


●  实践意识: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价值,比如科研成果落地、实习中解决具体问题;


●  真实底色:哪怕是失败经历,只要能讲清 “从中学到什么、如何成长”,比编造 “完美成功故事” 更有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 IC 越来越多专业加入了面试环节 —— 不只是商学院,连不少工科、理科专业也要求面试。原因很简单:文字能包装,但面对面(视频)的表达、思考的连贯性,骗不了人。招生官要通过面试判断:你的价值观、职业目标,是否和 IC 的培养理念契合?你未来能否成为 “有影响力的人”?


三、申请 IC 的 “现实提醒”:别盲目赶早,背景契合更重要
不少学生问:“要不要赶 9-10 月波申请 IC?” 从往年情况看,答案很明确:不建议普通申请者盲目冲波。


波申请的 “主力军”,多是已经毕业、有工作经验的 “重申选手”,他们的经历更成熟,对面试的把控力更强;而在读学生赶波,往往因为准备不充分,容易成为 “炮灰”—— 往年就有不少学生 9 月递申,结果因为不熟悉旧 Kira 平台、回答同质化,直接被拒。


更现实的是 IC 对 “本科背景” 的偏好:相比大陆本科,IC 更青睐英本和其他海本学生。一般来说,英本均分 65+(二等一)就能拿到不少专业的面邀,热门专业 70 + 即可,只有极少数专业要求 75+;但大陆本科学生,哪怕是 985 均分 88+,也可能连面邀都拿不到,甚至被放进 waiting list 里等 7-8 个月,最长的有学生等了 11 个月后还是收到拒信。


这不是说大陆本科学生没机会,而是要更地 “发力”:与其堆绩点,不如多积累 “有影响力的经历”—— 比如参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项目、做和目标专业相关的实习并产出成果;面试前多模拟 Shortlister 的流程,打磨 “有逻辑、有细节” 的回答,避免说空话。


2025 年 IC 的面试变革,本质是 “筛掉‘包装者’,找到‘同路人’”。对申请者来说,与其焦虑 “平台变了、难度升了”,不如沉下心来思考:我到底想在 IC 学到什么?我的经历能为 IC 带来什么?我未来想通过专业创造什么价值?

 

申请 IC 从来不是 “冲刺” 的赌博,而是 “找到与院校同频共振” 的过程。看清筛选逻辑,做好充分准备,才是拿到 offer 的关键。

 

新航道前程留学->>点击官方在线咨询<< 官方咨询电话:400-900-9767

 

996
雅思官方金级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