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摸爬滚打中我逐渐掌握了这些技能
发布时间:2017-10-23 关键词:摸爬滚打中我逐渐掌握了这些技能
摘要: 当我提笔写下这篇小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完成并通过了研究生学年的全部课程。此刻,我坐在墨尔本大学的图书馆Baillieu一层,正在阅读本周的文献。
当我提笔写下这篇小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完成并通过了研究生学年的全部课程。此刻,我坐在墨尔本大学的图书馆Baillieu一层,正在阅读本周的文献。
一年时光转瞬即逝,校园内进进出出的年轻而又陌生的面孔,身旁座位上不断变换的学习材料,Union House外结束的一场又一场社团展示,以及Old Arts楼外矗立的“2017 Alumni”告示板……无不提示着我,流年易逝,勿忘初衷。
十多年来,我虽一直循规蹈矩地接受传统中式教育,小升初,初升高,分文理科、参加高考、读本科……但是,从小受在高校担任大学的父亲的影响,多年的耳濡目染使我从小就对世界院校充满敬仰,我于很小的时候就萌生出院校留学的的想法,但真正开始为自己认真做规划确是在大三的时候。
留学墨尔本大学,是我认为我所做过的至关重要,且将来我会很感谢现在“拼命的我”的决定。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曾经历过许多“人生次”,解锁多重新体验。比如,次自主地认真规划未来的学业和生活,次独身一人不远万里前往南半球踏上留学路;次因做饭触发烟雾警报急忙断电断火,次打印大量阅读材料把激光打印机用到墨干,然后自己一个人手脚麻利地换硒鼓。
次在被deadline逼到绝望的情况下,依然佯装镇定继续写论文和报告,体会到前所未有的,窒息般的学习压力;在次不卑不亢引经据典,在seminar上同各国同学积极探讨,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并给出自己见解……
一年的摸爬滚打中,我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灵活沟通,勤于思考和思辨的习惯。同时我也认为,自主学习、沟通、思考和思辨,也是每一个留学生都需掌握的重要能力。
留学,首先要学会独立,独立之后才能自主。留学虽不是独自一人的征程,但是每个人都需学会独立勇敢地去面对一切的未知,然后才能学会游刃有余地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正式在墨大开始读书后,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有条不紊,我每周都会为自己制定时间表,买菜、做饭、吃饭、看书、跑步、瑜伽、写作,每一样都不能落下!除了上课,每天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阅读材料、文章和报告。
以我所学的Global media communication专业为例,每一门专业课一周留3篇左右必读文章,还有若干选读文章。如果只读必读文章(Core readings),假设你的词汇量媲美本地学生情况下,至少需要10个小时。
而对于我而言,往往读一篇30页左右的文章就需要耗费一整个上午的时间,如果再加上写笔记和查阅Google的时间,仅仅是阅读必读文章,就需要13、4个小时。如果按照我每个学期修4门专业课来计算,仅仅阅读必读文章就需要将近60个小时。如果我每天不需要买菜做饭、跑步锻炼、不眠不休的情况下,大概也要花上3天的时间。
很显然,对于每一个留学生来说,每周不眠不休读三天书,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密集阅读任何人都会吃不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开动自己的智慧了。
通常,我也会采取一些讨巧的方法,比如,本科期间我学习过大量新闻理论和历史的内容,当阅读材料中涉及这一部分时,我会选择跳读或者略读,然后在文章中做好批注。文献综述部分,若不是经典理论和案例,我也会进行有条件筛选。我还会提前下载好本周之前上传LMS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墨尔本大学学生教务、信息系统)的的PPT,侧重阅读某一重点文章。
其实,灵活的沟通能力,是融入课堂,以及日常交流的重要保证。从走下飞机的那一时刻起,我们的留学生活才算真正开始。日常对话餐饮问路,沟通选课调课,和发邮件咨询问题预约辅导,课堂研讨发表观点……都离不开沟通和交流。
记得刚来的时候,由于人生地不熟,我们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经常聚在一起,就连上研讨班,也都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扎堆坐在一起,老师提问问题,我们也用中文讨论。有一位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并且把本地学生和我们分配到一起,这样就基本上保证了全班都能用英语来讨论问题。
这种做法虽然有些令人无奈,但是也反映出留学圈子里的怪象。通过雅思测试并不能证明什么,真正的留学生涯需要每个人能够将所学会的语言,真正学以致用。可能我们做不到像本地生那样口语流利,谈吐标准,但是既然踏上留学征程,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包括语言,包括沟通。
如果说,自主学习和积极沟通是留学墨尔本大学的硬性条件,那么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养成,就能助你留学道路和未来职业生涯一臂之力。从小到大,我们理所应当地习惯了老师给我们布置家庭作业,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给出的标准答案,习惯了记录和接受标准答案。渐渐地,我们主动问“为什么”次数较孩提时代少了许多,思考所谓“权威人士“观点的合理性的次数少之又少。
读研究生之后,我注册的每一门课的每周课题都只是一个大方向,每一门课都没有教材,整个学期的阅读材料由一篇篇文献和大量报告组成。例如,学期我曾注册过一门“Change in Journalism”的专业课,每周的课题大概是这样的: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and Citizen journalism”, Social media in newsroom”等。
同学看到课程大纲,会互相问这门课是不是很“水”,很“泛”,其实,当你注意到这些看似广泛的一个大纲,以及每周的阅读材料的时候,就应该主动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此进行细化研究,是否要考虑职业新闻和草根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重大事件或案例?形成原因?政治经济等关联因素,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进行思考,辨析阅读材料中的观点,若不同意,则进行辩证思索,查阅相关资料,给出个人见解。若你同意,合理之处在于哪些?思考的过程应当是自发的,不能等到研讨班上听大家讨论的时候才意识到,而应该看到课题的时候就主动思考。当然,每节课上老师也会给出他的观点,但是往往tutor或lecturer讲完之后,也会补充一句“这是我的观点,你可以反驳我。”
研讨班上,老师更希望我们从本周的阅读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同探讨问题,进而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开始的时候,我也会犹豫,是不是全班同学都能理解这个观点,只有我一个人不懂。
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必要这样顾虑,如果老师认为你们都懂了,那么很有可能接下来的时间就变成了个人讨论,如果有人对课题、文章、presentation提出问题,那么老师便会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解析,并有可能提举出相关例子帮助你加深记忆。如果此时不懂装懂,往往会损失了答疑的机会,得不偿失。
留学这段时间里,有许多来自国内的朋友向我咨询留学墨尔本大学有关事宜。在一些朋友看来,能够申请到各大高校排名榜上TOP50,常年被遴选为澳大利亚No.1的墨尔本大学,已经是人生一大成功亮点,做事尽心,成绩达标,顺利毕业,已属难得。
但是,院校的背后,却多数人都体验过的,辛劳如高考的般的日夜拼搏。
一年多以来,每学期的每一门课,每一篇论文,每一份报告,每一场课堂展示,我都尽努力去完成,尽管最终结果可能不甚满意,这些来指导教师的反馈,修改意见也会成为自己学术水平的宝贵借鉴。
虽然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不能仅靠数字、分数、金钱来衡量,但是,这些数字的出现,却能直接证明我们在某一阶段取得的成就,某一阶段创造的价值。
留学,并非一条镀金之旅,一纸文凭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职业发展路上获取一块具有分量的敲门砖,但并非证明你的能力也囿于一隅。若能在留学过程中渐渐培养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灵活的沟通能力、勤于思考和思辨能力,在我看来,这或许才是留学一场带给我们的回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