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唤醒成长内驱力之孩子们的内在动力如何调取?
发布时间:2019-11-08 关键词:
摘要:讲座结束以后,石院长搜集整理了大家的一些想法。其实,现在的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孩子成长没有动力,要么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或者虽然有目标,但是也不愿意为之努力。
讲座结束以后,石院长搜集整理了大家的一些想法。其实,现在的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孩子成长没有动力,要么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或者虽然有目标,但是也不愿意为之努力。想想未来的学习和高考,家长特别着急,但孩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孩子没有成长的内在动力,我们称之为内驱力。我们商定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唤醒成长内驱力》。
首先,我先请教一下各位朋友,一、您认为自己工作是否努力?是什么原因督促您夜以继日、锲而不舍?二、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您采取了哪些措施?(请教家长)
种驱动力是指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比如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第二种驱动力是来自于外在的动力,比如说奖励、惩罚,老板承诺工作得好就加薪,工作不好就开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萝卜加大棒模式,力。萝卜加大棒的模式来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这种模式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人的本质是懒惰的,人是缺乏自主性的,如果你不给他奖励或者不去吓唬他、惩罚他,他们就会安于现状,不会去进行自主行为,所以如果想要激励一个人,要么给出外部的激励,要么给出外部的惩罚。
家长告诉孩子:“这次你要是考试考了90分,我奖励你2000块钱,你想买啥买啥。”孩子一听学习起来动力十足,这就是奖励的作用。公司为了让员工能够按时上班,进行打卡制度,迟到一次罚款50,员工就不敢迟到了。奖罚分明,是传统上的调动积极性的方法,可是它是不是一直有效呢,没有问题吗?
家长朋友,您用的奖惩的手段效果怎么样?起初是否有效?时间长了还是否有效?
你说这个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没用吧,有时候它又挺有用,可是你说它有用吧,你又会发现它有问题。后来,有研究后发现,其实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比较适合于那些简单的机械重复劳动,比如你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兵,你不用动什么脑筋只要去完成工作就OK了,这个时候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是有效的。可是一旦涉及到知识、创造和全身心投入事情的时候,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往往就不起作用了。而我们的社会正是一步一步地从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今天的信息和知识社会,知识和全身心地投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还沿用过去传统的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可能就选错了。显然,孩子的学习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只是实行外部的刺激,不足以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顶多出工不出力。父母嫌我不努力,那我就熬夜晚睡一副很努力的样子,但就是效率低下。
【案例】管理学和心理学上都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案例故事,一位老人喜欢清净,后来突然每天都有一群孩子在院子后的空地上踢球,嬉闹声使得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在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儿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从此,老人的院子又恢复了安静。
为什么孩子们不来踢了,因为奖励越来越少,让人心里越来越不平衡,那为什么一开始一分钱的奖励也没有,大家反而每天都踢?因为大家踢的是开心,当人们的行为与外部的奖励相关联以后,有的时候积极性反而降低了。
【案例】关于这一点,我最近工作中确实也遇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专业部主任为了研究学生管理工作,带了四个,12-15班,在班里实行了精细的量化考核办法,9月份,15班学生加分平均最多,一到10月份,突然就下来了,甚至出现了几个孩子不出操的现象(略)
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究竟怎么样才能够调动积极性呢?第三种驱动力。那什么是第三种驱动力呢?这就要从一个实验说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哈利·哈洛做过一个关于学习行为的实验,他把一群猴子放到了笼子里面,在笼子里他放了一个有趣的装置,这个装置有点像一个有机关的锁,拉开挂钩,掀起盖子,就能打开。这个装置对人而言当然一眼就能看出来怎么弄,很简单,可是对猴子来说,可能就是比较困难的任务。有意思的是,工作人员把这个装置放到笼子里,什么都不做,观察猴子的行为。结果发现,这些猴子在没有任何奖励惩罚,实验人员也没有给它们任何暗示或者指示的情况下,它们就开始专心致志地琢磨这个装置了,而且看起来是一种不解开誓不罢休的状态,还很享受。这些猴子过了一段时间就研究明白这个装置是怎么回事儿了,等到实验快到两周的时候,猴子们已经驾轻就熟,很快地就能打开这个装置,三分之二的情况下用60秒钟就能把这个装置打开了。
我们关心的不是说猴子学会了打开这个装置,而是猴子为什么要打开这个东西?从传统的两种驱动力上来说,这个装置既不能吃也不能喝,所以没有基本生存的需求要打开它。其次打开了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没有任何好处,为什么要打开它呢?所以传统的萝卜加大棒来调动积极性的方式,都没有解决猴子的行为,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哈洛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新的理论,这就是第三种驱动力。他认为猴子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一种它们认为的内在奖励。换句话说,猴子觉得打开装置就是因为它们觉得这么做好玩儿,它们喜欢这么做,完成这个任务带来的愉悦感就是奖励。所以,不需要萝卜和大棒,我们自己内心就有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而这就是内在的驱动力。
【衡中案例】“我不相信我妈妈说的,我不信我以后连买电影票的钱都挣不上。”我相信你能,但是,你要想着上什么大学就在一个什么群体中生活,当你说去看电影的时候,别人问你为什么要花几十块钱到电影院看,为什么不在网上看枪版?当你坐在铺上弹着吉他诉说着自己心情的时候,舍友说,别弹了别弹了,太吵了。如果你始终和环境格格不入,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儿,如果你被环境同化,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儿。
学习,不是为了生存,是为了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为了让自己有选择生活的机会和权利。
当我们具备了第三种驱动力的时候,就能够去主导自己的人生。我们喜欢学习并且创造新的事物,希望自己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能变得,这本身就是内心所希望的。如果做事情能够有内在的驱动,从自我去驱动、调动自己的积极性,那岂不是最完美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调动第三种驱动力呢?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说内在驱动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为什么平时没有发现或者没有调动这种积极性,有时还得用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督促呢?这就是因为,要发挥内在驱动力其实是有一些外部的条件的,需要在一些特定环境下才能把这种内部的驱动力给调动起来。这就好比我们自身是一个好的软件,但是当前的系统不提供支持、不兼容,那么也就没有办法发挥出来。所以要让自己的驱动力发挥出来,就要创造能够激发内在动力的环境。要调动和激发第三种驱动力,也就是内在动力,需要怎么做呢?自主、专精和目标。
所谓自主,理解,就是要自己能做主。如果一件事不能自己做决定,那哪儿来的积极性呢?传统的激励方式认为,如果给了人自由以后,他会不负责,会逃避、偷懒、钻漏洞。可是内在驱动力不是这样认为的,它假设人是会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去负责任的。
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地激发大家的自主性呢?认为以下几点要关注,就是:能自由地决定做什么,啥时候做,想怎么做,以及决定由谁来配合一起做。这几点是很重要的。
除了自主性之外,调动积极性还有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专精。所谓专精,就是我们有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比如,在萝卜加大棒的模式下,我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满足奖励或避免惩罚,做到能被奖励或不被惩罚就行了。但是,专精是想把事情不断地做得。可是,要有这种欲望,并不是有了自主的条件就能自然产生的。比如,有时候没人管我们,啥事都由我们自己选择,可是做了一段时间,觉得没什么意思也就不做了。这个时候就是有自主性,也不能有很高的积极性投入。那要怎么样才能调动我们这种专精的欲望呢?作者说如果要激发自己在一件事情全力投入的状态,往往要从创造心流的体验开始。
所谓心流,是指当所面临的挑战与能力恰好吻合时所产生的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 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8.不断优化的障碍,我们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挑战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增加完成障碍的能力。以上项目不必同时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产生。
我记得小时候,经常被父辈人说,能干的不干,干不了的瞎张罗。能干的没有挑战性,不能调动我的热情,而孩子愿意干一些有挑战性的,现在想想,那叫成就感。这就是心流产生的过程。那种感觉极其美妙。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全身心融入,仿佛时间都停止了。什么时候会有心流的状态呢?让我们看一个熟悉的情景:玩游戏。在玩游戏时,如果你总玩级别很低的关卡,肯定玩一会儿你就不愿意玩儿了,为什么?没有成就感。可是你也不会一直玩难度特别高的,老玩老被虐,玩一次失败一次,你也不愿意玩儿了。游戏真正好玩儿让你入迷的地方,是不断有适合自己现阶段难度的挑战,就是说稍微有一点点难,可是跳一跳够得着,或者是转化一下思维就能实现。在完成这种任务的时候,你会觉得既紧张又兴奋,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打赢这个关卡的任务,怎么样完成这个目标,这种游戏状态是格外美妙的。
游戏中这种关卡的设计,其实就相当于生活中一个一个的任务和目标,如果我们做的事情太容易,就会觉得没意思,可要是太难做,我们也崩溃放弃。只有做比自己现在能力范围稍微高一两个级别,我们跳一跳够得着的事情,才能激发起自己心流的状态,或者说这种状态最容易调动起积极性,太难、太容易都不容易调动积极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自主选择工作,去选择能够创造心流的这种条件就很重要。其实公司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比如微软、丰田等公司,就有意识地把激发心流状态运用到工作中。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爆出一个大冷门,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的夺得了世界。许多记者蜂拥而至,他们围着山田本一问得最多的是,他凭什么可以脱颖而出,一举夺冠。山田本一淡淡一笑,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位矮个子是在故弄玄虚。因为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较量,速度与爆发力都还在其次,说明智慧取胜确实有点牵强附会。
1986年,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赛,又一次获得了世界。当记者再次采访他时,他仍然还是那句老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请大家猜猜山田本一是怎么凭智慧战胜对手的?
十年后,这个谜底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这样写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先乘车把比赛线路先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个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刺的速度奋力向个目标去,到达个目标后,我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40多公里的路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当我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对照,就会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如果我们学会将目标进行分解,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长远目标分解成短期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分解成具体、清晰的目标,那么我们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要激发心流,除了前面提到的,任务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简单,作者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把工作变成玩乐。马克·吐温在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当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汤姆接到了他姨妈让他去粉刷围栏这么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当他的朋友在旁边看到正准备嘲笑的时候,汤姆灵机一动说,你为什么要笑话我呢?其实涂颜料不是苦差事,它是一种特权,你还没权利刷围栏呢。这个时候他的朋友突然觉得,刷围栏这个活好像很诱人,于是就问那能不能让自己刷几下。汤姆还说不行,这是我的特权。最后他这位朋友拿出自己的苹果做交换,汤姆才给他一次机会来刷围栏。结果,本来拎着桶给围栏刷白漆是件很费力、没意思的活,汤姆却把它变成了和同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就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务,而且整个过程还充满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