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航道北京学校官网!

400-900-9767

关于我们 课程中心 校区网点720°全景观校
新航道北京学校
首页

好轻松
考研

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考研政治唯物论的实践观、意识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考研政治唯物论的实践观、意识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发布时间:2021-05-25 关键词:考研政治唯物论

摘要:最近看到大家都在问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大家都这么积极的嘛?!给大家罗列政治打卡内容,快来一起备战考研政治!

  一、 学习内容

  唯物论的实践观、意识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学习材料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第3页:

  (五)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 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七)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 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第三,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原理的内容包括: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三、学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3、物质与意识的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四、练习题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特征是( )。

  A.客观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历史继承性

  D.物质存在性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本质特征。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简单的本能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对客体的改造过程中,人是积极主动的,按照主体的意图来改造客体,以满足主体需要为目的;实践活动是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它能创造出自然运动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人通过实践创造了对象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来源干实践主体是自觉的能动的存在物。故选项B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决定的,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以及实践的活动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中虽然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因素,但它与仅仅停留在人脑中的意识活动、认识活动有质的区别。实践的重要特征在于它走出了意识活动的范围,指向了主观领域之外的客观世界,成为能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实际改变的物质性活动。而实践高于理论的品格和特点就在于,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对象化为现实,即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现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一切物质形态都现实地存在着。故选项A不选。选项C说的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且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历史继承性,都有自己的产生、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过程。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选项D的意思和选项A的意思一样,都是在讲实践的客观性特征。故选项D不能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掌握实践的基本特征,要明确各个特征的具体含义。

  [答案]B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是指通过实践活动( )。

  A.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B.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C.主体把客体信息改造成主体需要的精神产品

  D.主体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和方法、手段等实践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从人的活动中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两个哲学范畴。一般来说,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闻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实践使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相互作用。故选项B正确。选项A,人可以通过实践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外部世界是无意识的,两者无法进行精神交换。故选项A错误。选项C只说明了主体客体化一方面的内容,概括得不够全面。故选项C不选。选项D是人的认识活动,不是人的实践活动。故选项D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选项本身是否正确,另外,要注意选项内容概括得是否全面。

  [答案]B

  3、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在意识的能动性问题上,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种片面的观点。唯心主义从否认物质决定性的立场出发,歪曲意识的本质,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意识第 一性,物质第二性,从根本上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另外,它还极力夸大意识的作用,宣扬不同形式的意识决定论、精神万 能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与之相对,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并极力夸.大意识的作用。故选项C正确。唯心主义不是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而恰恰是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故选项A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对这一原则做了机械的、片面的理解,认为坚持物质的决定性就不能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而以否认意识的能动性来维护自己的唯物主义。选项B、D都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故选项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在意识本质问题上两种片面的观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C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但是,究其原因,这种情况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实践的差异造成的。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或者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都可以从物质的过程得到说明。

  从上可知,人们在反映事物、现象时,由于受到主体状态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各不相同的。故选项C正确。选顶A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项A错误。意识的反映对象一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原材料。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所以,意识的产生也受到客体的制约。故选项B错误。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故选项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选项内容本身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可首先排除。

  [答案]C

  5、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 )。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通过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们以这些正确的认识和理论为指导,通过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存在。在人类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四个选项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但是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即实践作用。故选项C正确。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人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需要,能够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并能对活动及结果作出价值评价。在活动中根据的知识和愿望确定行动的目标,这是意识活动的目的性。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表面的、偶然的现象,而且能够深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从而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故选项B不选。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颓废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故选项D不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区分意识的四个能动作用的地位。

  [答案]C

  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

  B.它是运动的

  C.它是普遍联系的

  D.它的物质性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限多样的、多层次的世界具有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故选项D正确。选项A,没有指出这种存在是客观的现实存在,还是指精神的存在,如果指精神的存在,并把它当作唯 一真实的存在,那就是错误的观点。故选项A不能选。选项B,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世界存在的方式。故选项B不能选。选项C,世界存在的形式是普遍联系。故选项C也不能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内容的限定性,另外,要注意选项本身的正确性。

  [答案]D

  一、 学习内容

  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

  二、学习资料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第3页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关系。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 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三、学习要点

  本节内容是考试的重点难点、高频考点(需要识记和背诵、运用)

  1、联系的内涵

  2、联系的三个特点

  3、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四、练习题

  1、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 对的

  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关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来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是指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而不是取消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联系。例如,人们在河流上建起大坝,就是对水与河床地势相互作用具体形式的改变,而水与周围事物所固有的相互作用(如压强这种作用)是不会被改变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同时也是具体的。题干的话说明了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故选项B正确。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只有在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但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味着: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列宁曾说过:撇开联系、脱离条件来看问题,连下雨好不好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作出判断。故选项A错误。选项C这种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这里没有提到事物的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故选项C不选。选项D本身的说法也是正确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同事物的普遍联系密不可分。事物的相互联系是通过事物内部各要素、各个方面之间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动态表现,它必然促使事物的原有状态和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进而构成事物的运动。但题干没有提到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故选项D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选项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另外,要注意选项内容是否与题干内容相关。

  [答案]B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

  A.都有共同点

  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由联系的定义可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故选项C正确。选项A的说法太绝 对,普遍联系的事物不要有共同点。故选项A错误。选项B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个方面,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来表现事物的普遍性。此选项叙述不完整,故选项B不选。选项D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故选项D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选项本身是否正确,另外,要注意选项内容的完整性。

  [答案]C

  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 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只有在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反对那种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联系的多样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量上讲,每一个事物的联系并不是个别的、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复杂的;二是从质上讲,每一个事物的联系,其地位、性质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联系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有不同的联系;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在这些联系中,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味着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列宁曾说过:撇开联系、脱离条件来看问题,连下雨好不好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作出判断。

  题干材料的内容充分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人们只看到了眼前挖甘草和获得经济利益之间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挖甘草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之间的长远的、间接的联系。故选项C正确。选项A,人们正因为没有看到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故选项A不选。选项B是在讲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关系,题干中没有涉及事物的运动和静止,此选项解题的角度不对。故选项B不选。选项D的说法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题干中没有涉及物与物的关系,也没有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只涉及人的行为与物的关系。故选项D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解答本题要注意选项解答问题的角度是不是符合题干所问内容。

  [答案]C

  4、.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B.这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

  C.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D.这是唯心主义的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只有在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去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诗句中“今朝”和“明日”是联系着的,但诗句认为“明日的愁”与“今朝”无关,这就割裂了二者的联系,另外,也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违背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项C正确。选项A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题干中诗句的错误在于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看到“今朝”不未雨绸缪,“明日的愁”也不会消解。故选项A不正确。题干中所说的是一种人生观,但不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它没有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故选项B错误。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题干诗句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今朝”和“明日”的关系。故选项D不正确。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理解题干诗句的含义,另外,要注意选项本身是否正确。

  [答案]C

  5.有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件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这一观点首先否认了联系的(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条件性

  D.多样性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特征。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反对那种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但不是因果联系,如果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用主观臆想的联系强加给客观事物,就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故选项A正确。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只有在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味着: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列宁曾说过:撇开联系、脱离条件来看问题,连下雨好不好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作出判断。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联系的多样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量上讲,每一个事物的联系并不是个别的、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复杂的;二是从质上讲,每一个事物的联系,其地位、性质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联系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有不同的联系;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在这些联系中,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选项内容的着重点在哪里,另外,要明确联系的特征的具体内容。

  [答案]A

  6.印度一位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其价值为20万美元。这种算法强调了( )。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只有在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味着: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总是在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列宁曾说过:撇开联系、脱离条件来看问题,连下雨好不好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不能作出判断。联系的多样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量上讲,每一个事物的联系并不是个别的、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复杂的;二是从质上讲,每一个事物的联系,其地位、性质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联系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有不同的联系;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在这些联系中,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题干所给事例说明,一棵树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木材,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带来广泛的生态效益,这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故选项B正确。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发展观。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和趋向,事物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演变等。题干所述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并没有涉及事物的运动变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选项C的说法本身就不对,它否认识的基础是实践,题干材料中是经过的实践调查和科学实验才得出了结论,并不是自己主观臆想出来的联系。故选项C错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事物的运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一、 学习内容

  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两大特征——发展

  二、学习资料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第3页

  4.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 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 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 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三、学习要点

  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2、发展的本质(高频考点)

  3、过程的含义、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四、练习题

  1.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

  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坚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就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题干所给故事是说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1 000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倒塌一样。他们先前在滩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上涨了,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题干所说故事说明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故选项A正确。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规律之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i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一般地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运动。也就是说,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题干故事并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故选项B不选。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持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商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但题干故事没涉及量变质变原理。故选项C不选。选项D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决定性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题干故事并没有提到物质生活方式。故选项D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理解题干故事的内涵,从而选择其体现的正确的哲学道理。

  [答案]A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能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第 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能够战胜旧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不可改变的总趋势,题干中诗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这两句诗蕴涵了新生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原理。故选项C正确。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认为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选项A的表述本身错误,再者,题干诗句中并没有涉及矛盾。故选项A不选。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决定客观事物具有各种表现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联系。观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但题干所说并不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故选项B不选。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持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而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选项D的说法本身也是正确的,但题干诗句中的意思并不是说旧事物通过量变而促使其自身发生质变而成为新事物。故选项D不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解答本题要注意理解题干诗句的意思,然后再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所问内容的选项。

  [答案]C

  3.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解析]本题考查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新事物与旧事物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项B正确。区分新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根据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更不能凭人们的主观判断。故选项A、C、D不正确。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解答本题要明确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答案]B

  4.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范围的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发展作为前进上升的运动,其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或者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故选项C正确。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持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而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所以,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故选项A错误。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发展观。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它主要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和趋向,事物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演变等;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它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上升的、具有方向性的运动。故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不是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故选项B错误。选项D也是事物的一种运动变化,但没指出这种运动变化上升前进的方向性,故不能将其看作发展。故选项D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区分量变和发展、运动变化和发展等相似、相关的概念。

  [答案]C

  5.事物发展的实质是( )。

  A.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

  B.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

  C.事物不断处于质变之中

  D.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具有方向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发展作为前进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或者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故选项B正确。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所以发展并不是指所有事物都在上升和前进,因为旧事物在不断灭亡,只有新事物是在不断前进和上升。故选项A错误。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持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而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没有量变,质变也不会出现。故选项C错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这只是发展的一个方面。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选项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另外,要注意选项内容和题干内容的关系。

  [答案]B

  6.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 )。

  A.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的绝 对运动

  D.物质世界的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具有方向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上一篇:没有了
996